這是我這輩子看過最瘋狂的電影。

片名:Birdman 鳥人

導演: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

編劇: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Nicolás GiacoboneArmando Bo

演員:Michael Keaton 麥可基頓、Edward Norton 愛德華諾頓、Emma Stone 艾瑪史東、Zach Galifianakis 柴克葛里芬納奇、Naomi Watts 娜歐蜜華茲、Andrea

Riseborough 安德莉亞瑞斯柏


在觀賞鳥人之前,我起先是聽聞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相當特別,幾乎整部電影都是用長鏡頭,也就是俗稱的『一鏡到底』。
這馬上讓我想到去年的『地心引力』,這部太空災難片也利用了長鏡頭,讓畫面產生很強烈的延續性和緊張感。
果不其然,當時的攝影師和這次的鳥人是同一位-墨西哥攝影師-Emmanuel Lubezki。
在這次的鳥人,透過這樣的拍攝方式賦予觀眾相對主觀的視角,讓自我的情緒跟隨主角群一同波動、甚至讓原本已經很有爆發力的劇情,燃起更多的火花,在配樂上雖然只用了單純的爵士鼓,卻意外地讓畫面充滿張力、十分完美地揉合在一起。
 
曾經五度入圍、並且在2013得到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Emmanuel Lubezki,有非常濃厚的個人風格,也讓這次鳥人的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選擇和他合作。

然而,鳥人這部電影最瘋狂的地方卻只不是它的攝影,還包括精湛無比的演技、精巧的劇情安排和對於電影界的高端諷刺。
首先,先談談演員。
男主角是第一代蝙蝠俠-麥可基頓。
1989年由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電影,把原本卡通化的劇情變為寫實的黑暗電影,並且加上許多知名演員的演出(飾演小丑的傑克尼克遜、飾演貓女的蜜雪兒菲佛等等...),這部超級英雄電影在商業上取得空前的成功,也開啟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時代。(雖然諾蘭的黑暗騎士系列又把蝙蝠俠提高到另外一個境界,但是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。)
但是到了第三集的蝙蝠俠,麥可基頓選擇拒絕演出,由方基墨接棒,甚至第四集則是由喬治克隆尼。
他就和鳥人電影中一樣:戴上了面具,似乎觀眾就遺忘了面具底下的演員,在觀眾很快適應新的蝙蝠俠後,事實也證明是如此。
不過始料未及的,恐怕是『麥可基頓=蝙蝠俠』這樣的形象卻始終深植在觀眾的心中,不過他往後接演什麼角色,觀眾都會在腦中喚起他過去蝙蝠俠的演出。
所以片中的鳥人就等於蝙蝠俠,這部電影可以說為他量身打造,世界上沒有其他演員比他更適合演出這個角色了。
 
麥克基頓在演出蝙蝠俠前,多次在喜劇中演出,一度被認為無法勝任這個角色,但是卻在兩部蝙蝠俠電影之後,再也無法拋開這個角色。

了解這樣的背景之後,故事就更好懂了。
大綱就是一位過氣的演員,企圖擺脫過去鳥人的形象,利用百老匯這個舞台,挽救逐漸頹敗的名聲,贏回大家對他的認同。
主架構看似簡單,卻非常不容易表現,因為這完全是一個『劇中劇』的設定。
換句話說,演出鳥人的每一位演員,都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去演舞台劇,又在舞台劇之外,繼續演出電影中的角色,這樣的轉換著實令人驚嘆。
另外一方面,又因為『一鏡到底』的拍攝手法,畫面必須一氣呵成(其實是透過特效剪接的,但是多數畫面仍然需要連續性),所有的演員都必須熟記場地的走位和長串的台詞,更不用說每一位角色的情感表達都得一次到位。
不過這樣的模式也取得很好的效果,每一位角色之間的張力十足、彼此之間的對戲都充滿火花,角色塑造又格外的立體,可以說是這一年來,演員整體表現最為傑出的電影。
在演員方面,有幾位我想特別挑出來談談,第一位就是愛德華諾頓。
(以下包含劇情透露)
 
發跡於百老匯舞台劇的愛德華諾頓,這一點和電影中他所飾演的舞台劇演員麥克十分雷同,值得一提地,他也曾經出演過超級英雄電影-『無敵浩克』。

據說他本人私底下就和電影裡面一樣難搞,曾經因為劇本問題拒絕宣傳『無敵浩克』,讓Marvel老大不高興,所以復仇者聯盟中的浩克才改成馬克魯法洛飾演。
又因為個性非常完美主義,有時候甚至會和導演產生衝突,不過他在演技表現上卻是無可厚非的優異,在鳥人中第一次登場就能熟記所有臺詞、搭配適當情緒演出,甚至建議雷根修改臺詞,又或者是在舞台上追求完美演出等等...,都把這位討人厭卻又有著精湛演技的演員詮釋的非常棒。
他那句『我想把妳的眼珠挖出來,放進我的頭顱裡,用妳的年紀好好看這個世界』如此有力量的台詞,除了編劇的功勞之外,也只有從他這個角色口中說出才顯得格外震撼。
這樣一個把舞台當作真實人生、下了舞台反而像是在演戲的角色,真的讓我印象十分深刻。
 
艾瑪史東在這段和父親爭吵的台詞總共有186個字,角色連同情緒一次爆發,非常過癮。

接下來就是艾瑪史東和查克葛里芬納奇這兩位角色。
艾瑪史東在她過去的作品中,就有不錯的表現,很受到觀眾的好評,在這次的鳥人也把這一位抑鬱的角色詮釋的不錯,尤其整體散發出的氣息和每物和其他角色對戲的精彩表現,也為她自己贏得了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入場券。
最讓我驚訝、反差最大的,莫過於飾演雷根經紀人的查克葛里芬納奇。
過往以飾演喜劇電影聞名的他,收起了笑容、拿出嚴肅,甚至身形也變得結實,唯一沒變的大概就是他那標誌性的大鬍子。(他最近出席美國演員工會的頒獎,剃掉了招牌的鬍子,把大家嚇了一跳。)
其他像是飾演舞台劇的女演員娜歐蜜華茲、影評家琳塞鄧肯等等...都撐起了整部電影,扮演非常稱職的綠葉。
 
查克葛里芬納奇的代表作就是醉後大丈夫系列,飾演那一位無厘頭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胖子。

『演戲的是瘋子,看戲的是傻子』
最後,這部電影的靈魂當然是在男主角雷根身上。
這位角色有相當複雜的層次,電影高明地透過舞台劇和那幻想的鳥人這兩個設定,可以說將這個角色推至極限。
首先,舞台劇在電影中總共有四次的登場,第一次因為麥可的難搞讓雷根受到難堪、第二次雖然勉強可以接受,但是報紙的評論卻讓他不甚滿意,甚至讓麥可奪走了所有的光采,第三次又遇上了時代廣場上的意外,硬著頭皮演完了整齣戲,卻發現他的出名卻和他的演技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這樣的層次循序漸進,即便舞台劇的劇情都相同,在導演巧妙的安排下,讓觀眾得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。
到了最後正式登場,雷根最後那拋開一切的表演,不管在表情、台詞、情緒上,都和初次登場的雷根大不相同,已經到了『瘋狂』的境界、更不用說,角色的心理狀態已經是完全的不安定,所以才用那一槍來完成此生最完美的演出。
 
在時代廣場上的意外,凸顯了他即使赤身裸體,人們依然認出他就是鳥人,而非雷根這個演員。(這個場景是在午夜拍攝,避免閒雜人等的干擾)

至於鳥人的意向,應該不難體會,就是雷根內在的聲音、甚至有點像蝙蝠俠的聲音。
鳥人從起初只有聲音、到最後的具象化,都代表雷根的內心衝突已經崩潰。
但是我不會認為雷根有罹患精神疾病,反而傾向於自我的衝突。
這樣的心理狀態不由得讓我想到了『黑天鵝』這部電影,然則兩者的風格一個黑暗寫實、一個幽默戲謔,大不相同,而且鳥人這個幻象還被賦予了其他的意義,總是說服雷根像過去拍電影一樣,一切都向票房看齊就好,反正觀眾就是喜歡商業電影,在一昧追求藝術性的雷根心中產生很大的衝突。
至於角色的超能力,像是漂浮和移動物體,當然也都只是象徵,飛行和漂浮代表主角希望得到的認同,一種高空睥睨的感受,彷彿觀眾由下而上看著這位偉大的演員。
而移動物體,在電影中則是角色的不滿的情緒,所以雷根只有在憤怒或是失望等負面的情緒上,才有這樣的能力。
  
雷根最後的表演堪稱瘋狂,他最後在醫院時臉上的繃帶恰好也是一副鳥人的面具,而脫下面具代表擺脫了鳥人這個幻影。

『諷刺、諷刺,還是諷刺。』
這部電影除了表面的劇情,很高竿地諷刺了當今的好萊塢電影產業,大至電影本身、小至觀眾。
電影自19世紀到今日,慢慢從非主流走向主流、藝術走向商業化。
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就是Marvel系列的超級英雄電影,不只開創了由電影串接電影的『影集』的多集數模式,更在特效和聲光效果的搭配之下,觀眾非常享受觀影的過程,演員的表現反倒成為其次。
這樣的現象不光是在超級英雄電影,任何商業電影大致都是走這樣的模式:一個還可以的劇本+瘋狂的特效+高人氣的明星=年度票房冠軍。
根據美國2014年電影票房,8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中,只有美國狙擊手異軍突起,其餘電影的票房都並不突出,反映了大多數觀眾對於商業電影的確買帳。
所以鳥人也藉此反諷了習慣當代電影的觀眾,不懂去欣賞真正的藝術或是哲學意涵,爆破和聲光效果才是大家想要的。
電影還更是一絕,提到了幾位好萊塢的明星,大辣辣地諷刺這些原本有實力的演員(好到可以入圍奧斯卡),卻選擇和商業電影為伍,為自己賺進大把的鈔票。
(這也讓我想到這部電影是麥可基頓第一次入圍奧斯卡,表示他一直都有相當的實力;而控制飾演愛咪的蘿莎蒙派克也是如此,過去多半演花瓶,讓人忽略兩人其實也都有相當高超的演技)

電影中最讓我感受最深的場景之一,就是鳥人的初次登場,搭配爆炸和絢麗的特效,快速地抓住了我的目光,卻也掉進了導演的圈套中。

『如果觀眾喜歡吃垃圾食物,我們就作垃圾食物給觀眾,等到他們吃習慣了,反而忘了原本的食物應該是什麼味道。』
此外,連影評家也無從倖免被鳥人諷刺,影評家被描述成才華不足以上舞台,只能安逸地待在舒適圈,沒有風險地決定一部戲劇的成敗,忽略了演員或是導演等等工作人員在背後的努力,只會對評論的事物貼上標籤(好看or不好看),不去幫助大眾理解。
這無疑是一計當頭棒喝。
雖然我不認同在電影中,影評家在沒有看戲劇就下評論這件事,但是多多少少影評就是在從事上述的工作。(電影推不推薦真的是一門學問)
這也造成『評論』這件事不盡然都是正面的形象,不管是美食評論、電影評論等等,這也難怪,在西方影視作品中,往往被描述成冷酷而不近人情的形象。(想想料理鼠王那位美食評論家吧)
 
電影最後的一幕,女兒發現爸爸消失在病房裡,走向窗外留下了一抹微笑。

雷根去哪了?
這裡刻意留了白,給觀眾想像的空間。
那一抹微笑可能代表著雷根藉由飛行取得了女兒的認同。
或者有其他曖昧不明的涵義。
當我在探究結局時,我一想到這可能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陷阱,因為我突然可以想像導演Alejandro正在嘲笑觀眾。
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。
究竟是什麼時候我們總是習慣電影要有一個肯定的結尾?
難不成鳥人在結尾字幕放映結束後,還要趕流行來放個片尾彩蛋嗎? 
 
右為導演Alejandro,值得一提地是這部電影只花了一個月就拍攝完成,加上不用太多剪接,後製也只花了兩個禮拜。

總結來說。
鳥人是我這輩子看過最瘋狂的電影,不僅僅是演員、導演、編劇、故事、攝影、配樂等等...單一層面的瘋狂。
而是各種環節居然能夠完美地串在一起,長鏡頭配合爵士樂、衝擊性的故事對上多層次的演員、諷刺包裝自我掙扎,只要有任何一處失誤,鳥人就只能淪為平庸之作,然而鳥人不只辦到了,還成功地成為當代電影的經典作品。
 
這部電影功不可沒的爵士鼓配樂,是由墨西哥鼓手Antonio Sánchez擔綱。

PS.至於電影推不推薦,我不知道,但是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一部餘韻非常強的電影,個人非常喜歡,也希望大家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嘗試看看。
  
片中雷根和鳥人的關係,取材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,雷根為馬克白,而鳥人為馬克白夫人,電影中有一幕是關於一個瘋子亂喊意義不明的台詞,也是取自馬克白。
 
劇組選擇在真實的場景拍攝鳥人,也就是紐約百老匯的St.James劇場。
 
相當有趣地,整部電影最常NG的居然是艾瑪史東,非常有喜感的查克卻是最少NG的演員。
 
電影的副標"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",直譯為『無知的意外之喜』,同時也是片中評論家狄克森再看完舞台劇後下的標題,或許導演是想暗示雷根的成功其實只是偶然。

最後附上預告。

 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鳥人 電影 麥可基頓
    全站熱搜

    皮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